高中生、生态学博士、建筑设计从业者他们为何选择为 “撞玻璃的鸟” 奔走?
栏目:教育建筑 发布时间:2025-09-30 23:53:43

  北京的一片玻璃幕墙下,一只黄腰柳莺静静地躺在地上,刚刚经历的鸟撞让它再也没有了鸣叫和飞翔的机会。

  这只黄腰柳莺并非孤例,对鸟类来说,城市并不是温柔的栖息地。高楼的反光、夜晚的灯火、不断减少的绿地,甚至人类的宠物,都可能成为它们生命的终点。鸟撞,只是最直观的一种伤害。

  9月19日,鸟类友好城市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涵盖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鸟类保护行动与城市管理经验,讨论了中、美、比利时多国在鸟类保护中的公民参与及政策倡导经验,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棘手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让鸟儿在城市里安全飞翔?

  鸟撞,是本次论坛的焦点之一,指的是鸟类与人造的设施发生碰撞的现象。常见的鸟撞现象有鸟撞飞机、鸟撞电线、鸟撞玻璃等。其中,鸟撞玻璃是最普遍的情况,特指鸟类与建筑物或建筑上的玻璃结构发生碰撞,导致鸟类受伤或死亡的现象,堪称城市中鸟类的“死亡陷阱”。

  幸好,我们尚有应对鸟撞的办法。科学管理建筑的玻璃部分是最主要的预防方法。针对现有的建筑,最经济且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进行防鸟撞改造。大多数鸟类会避开间隔5厘米以内的图案,在建筑的玻璃结构张贴符合要求的波点贴纸可以有效降低鸟撞风险。此外,在我国,由昆山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牵头和众多组织共同发起的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正在为城市中的鸟类生存做努力,针对鸟撞开展了全方位的保护行动。从2021年开始,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培训志愿者开展公众科学调查,希望摸清中国鸟撞现状,并持续开展科普宣传和公众教育活动。

  那么,防鸟撞行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真正投入防鸟撞工作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请来四位不同年龄、来自不同领域的鸟类保护者。他们有的初出茅庐,有的已深耕多年,每个人都带着自己关于“鸟撞”的故事和思考,一起来聊聊他们心中的“鸟保观”。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生,自然之友野鸟会志愿者,防鸟撞行动网络区域负责人。

  自然名“小山雀”,北京一零一中国际部高三年级学生。重度小鸟痴迷狂,北京一零一中学“千羽千寻”观鸟社的创社人兼前社长。

  自然名“蒲公英”,北京一零一中学国际部“千羽千寻”观鸟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防鸟撞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博物和观鸟爱好者。2024年春季加入防鸟撞行动网络,目前已参与四期鸟撞调查,参与过协助编写华北、东北片区的鸟撞调查通讯。

  因为专业原因,我很早就知道鸟撞这件事儿,但是更多的还是在鸟撞飞机、电线上,对鸟撞建筑玻璃了解的很少。关注到鸟撞(建筑玻璃)的契机还是因为现在的自然之友野鸟会会长张鹏(自然名“红隼”)老师招募志愿者加入防鸟撞项目的管理组,我一直想做一些更公益更更能和现实结合的事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专递给更多人,所以主动地加入到了项目中,也是借此机会正式和鸟撞这个议题结缘。

  为此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关注了很多社会新闻,算是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鸟撞建筑玻璃。2024年春季我正式从红隼老师手中接过自然之友防鸟撞项目的大旗,作为负责人协调整个区域的工作。这时需要处理的事情就更多了,包括组织调查、科普宣传、推动改造、联络全国网络。借此机会,也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为了能够做好科普,更是不断更新相关的知识。

  我在2023年的时候刷到一篇新闻:在迁徙季,900多只鸟撞上了美国芝加哥地区的一座大厦。这件事在当时的社会热度很高,我借这个机会了解到鸟撞以及防鸟撞行动。因为我本身就是“鸟人”,也因为社团活动参观过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所以作为鸟类爱好者想为保护鸟类做些什么,于是我参加了2024年的防鸟撞调查行动以及后续的鸟撞移除实验。

  作为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我和同事聊起过鸟撞,大家都只是模模糊糊知道一点。我看到了2024年春天的志愿者招募,决定加入调查,边做边多了解一些情况。

  我遇到的困难之一是工作缺少足够的支持。我开始接手工作的时候发现了解鸟撞理解我们行动的人还比较少,所以工作更多的要反复科普反复解释。同时我也还处于学习阶段,很多情况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特别是今年,我感觉鸟撞科普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身边越来越多的伙伴,大家自发做了很多工作,形成了志愿者自发的力量。我轻松了很多很多,感谢志愿者。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我是一个喜欢在背后出谋划策,统筹管理的人。我不擅长在一线去争取去交流去斗争,所以只凭我一个人只能空有想法,不能落地。但是这两年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斗志满满,去做这个一线的工作,大大的弥补了我的弱势。

  在开展鸟撞移除实验时,学校领导一开始不同意我们布设红外相机,说是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但是在我们当面和校领导阐述本项目的重要性和详细步骤之后,校领导也被我们的诚心所打动,给我们画了三个具体的点位,让我们在校园里开展鸟撞移除实验。

  我们鸟撞移除实验是由昆山杜克大学发起的鸟撞研究实验,用冻干小鸡作为实验体模拟鸟撞死在玻璃后的遗体,用红外相机记录小鸡消失过程(被猫叼走/清洁工扫走/自然腐烂……)。在了解鸟撞发生后鸟类遗体的消失原因,我也对鸟撞全过程事件有了更综合的了解。

  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曾出现过相机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每天北京17:00后,相机就无法拍摄到任何东西了,经常拍不到完整的小鸡消失过程。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我们做了不少努力。我们先和大群里的实验小助手和鸟撞调查员进行了沟通,他们给我们重新寄了相机,并且给了我们一些参考建议,比如让我们更换电池。但可能是因为北京的冬天气温太低,相机仍然工作很不稳定。后来我们根据经验发现,小鸡一般在放置后的一个小时就消失了,于是我们和组员们协商,我们每天在中午12:00-13:00去放置相机,这样就能够保证小鸡在17:00前消失,并且记录下来小鸡消失的全过程。

  我们目前主要面临的困难是,在做防鸟撞玻璃改造时,学校领导并不支持我们大面积地改造玻璃,认为这种改造外观会影响学生和老师们的视线。于是,现在我们在展览中让同学们共同设计、绘画、制作鸟撞贴纸并小面积张贴,同时采用多方意见,比如吴船老师设计的防鸟撞窗花形式。这些做法旨在提升同学和老师们的防鸟撞意识和提高校领导对防鸟撞贴纸的接受度,争取未来有一天防鸟撞贴纸能够成功在我们学校落地。

  鸟撞调查中,我在和建筑物附近的工作人员或保洁人员交涉时发现,大多数工作人员并不会关注到鸟撞,在清扫路面时也不会特意留意建筑物附近2m内的区域,所以他们的回答大多数都是“我没有看到,现在应该没有什么鸟撞吧”“鸟不都会飞么,为什么会撞上去”。这种时候,参与鸟撞调查的社团成员总是会耐心地和他们科普,告诉他们数据显示“鸟撞是城市鸟类的第二大死因”“他们平时清扫的区域可能离建筑物太远所以无法发现鸟撞”等。这些工作人员和保洁员在认真的听完我们的科普后,多数都表示很认可以及支持我们的工作,所以在日后的清扫时会更加留意建筑物附近的草地及灌木丛,甚至在工作群里主动分享自己拍到的、听到的鸟撞信息(数据)。

  我们调查中大多数鸟撞记录其实并不是我们亲眼看到的,都是这些工作人员们主动分享并提供的。这也是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件事最有意义的地方,当这个平日里对公众陌生以及遥远的事情出现在大众眼前,并让他们亲眼目睹时,越来越多人能够认识到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并且愿意参与到鸟类保护工作中。

  首先,我没预料的一件事是,尽管“可疑”建筑看似比比皆是,真正适合作为调查目标的并不太多。因为很多建筑或位于单位院内,或与其他建筑“粘连”,都无法满足可近距离绕行一周的调查要求。因此我不得不放弃很多更值得一探究竟的目标。即便如此,我还是在前三期调查中都各遇到了一起鸟撞,是不是也从侧面证明,鸟撞现象其实真的很普遍呢?

  其实,即便找到了我们以为“高危”的建筑或局部构造,在现实中鸟撞发生在哪里,你永远难以预料。我曾调查一栋商业综合体,因其在二层大量连续的露台边缘,全部安装了透明的玻璃围栏。结果在那轮调查中我发现的鸟撞,却发生在拐角处一小片毫不起眼的镜面玻璃上。这也让我反思,也许对任何建筑既不应“有罪推定”,也不该掉以轻心,调查时的心态应该是尽量客观理性的。

  我的理解是,所有基础研究和基础数据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虽然平时并不起眼,甚至都看不到它。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地上的部分,各种花枝招展的结构设计,仿佛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但是如果没有“地基”,这些也只是虚无易碎,没有根基。就比如我们推动建筑防鸟撞改造,不经过系统调查,如何证明鸟撞存在、哪里是高风险区?缺少客观证据,这一切就只是在讲故事,不能让人信服。特别是我们如果想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改造方案,一定要有系统调查的经验和数据,确定鸟撞的建筑面,高度等等,才能提供出最经济最有效的改造计划。还有比如连云港半蹼鹬的案子,我们一直在说这块湿地有多么多么重要,究竟有多重要呢?还是通过调查数据来证明的。全球种群数量99%的个体在每年迁徙途中应用到这块区域,这是多么震撼的数据!这个数字本身,比所有强力的语言都更加具有说服力,让人震撼。所以说基础数据,并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有力的“武器”与坚固的根基。

  以鸟撞项目为例,鸟类撞击的数据不断地在提醒我们,城市不仅属于我们人类,更属于以鸟类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我们在享受城市先进便捷的同时,也为鸟类带来了风险和困惑。这是要引起人类反思的,鸟撞项目及鸟撞数据就好像是一个警铃,提醒着我们要跳出人类对于改造自然的自满,我们要从更多的角度特别是自然本身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在享受着作为“人类”的权利的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也负有相应的义务。这可能会带来更深层次关于“我们在自然中究竟处于哪个位置”“我们扮演着什么角色”的思考。

  单从数据来说,也就是完全客观的理解,可以清晰地为我们揭示人类活动究竟为自然带来了什么影响。过去四年,来自全国186个城市、超过6900多名志愿者,用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为我们揭开了城市绿地与灯光陷阱对鸟类的复杂影响。昆山杜克大学的研究显示夜间灯光与建筑周边植被分布共同构成了鸟类撞击建筑的高风险因素,其背后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这项研究诠释来发挥公众力量获取基础数据对我们了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我不仅对鸟撞议题了解更深刻了,而且通过参与一系列鸟撞监测行动确切感受到make some changes in local community(在本地社区中做出改变)。在参与这些活动之前除了观鸟社内部几个社员听闻过鸟撞以外,其他人对此毫无概念。在参加过系统鸟撞调查、鸟撞移除实验,最后成果汇报的线下鸟类交流展和本周正在国际部小院隆重举办的鸟类展后,身边熟悉我的老师同学、更广范围上的其他国际部同学&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对鸟类都对小鸟和防鸟撞行动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有些同学表示之前从来没有感觉到鸟撞这件事是这么重要,而通过我们的展览唤起更多人对鸟类的热情,我觉得这是最让我感觉通过自身行动在社会层面实现个体价值的点。

  除了让身边更多人了解到鸟撞,同行的伙伴更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情感支持体验。自鸟撞调查开始后,许多同样对鸟类/生态学/生物感兴趣的同学加入项目团队,我们成为一同并肩作战、奋战到底的战友。开展鸟撞移除实验过程有太多不易和艰辛,但是没有一个组员因此放弃。可以说组内许多人是因为鸟撞实验这件事与彼此相遇,为了小鸟走到一起。或许多年后某一天,我仍能想起放小鸡路上的晨光与微风,准备线下汇报工作的晚霞与夜空,以及布置展览时凌晨一点的校园。这些与他人同行的时刻都将成为我的美好回忆。

  防鸟撞不是少数人的坚持,它和你、我、我们的城市都息息相关。微小的行动,也能成为改变的力量。

  不论是抬头看看身边的玻璃窗,贴上小小的防撞贴纸,又或是在朋友圈里转发一条鸟类保护的科普,都能让鸟儿的飞翔更加自由通畅。

  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伸出手,城市才会真正变得温柔。愿未来的天空,不再因一面玻璃而终结飞翔。

  PS.“鸟类友好城市建设研讨会”回顾将分为上下两篇,本文是上篇,希望能带你“入坑”:了解什么是“鸟撞”、“防鸟撞行动”的意义是什么?

  下篇将于10月11日(世界候鸟日)发布,我们从法律政策倡导的角度和你聊聊关于“创建鸟类友好城市和社区”的话题,欢迎追更!